膜結構的開展
最廣義的起始,鐵木構架、帆布建成的大棚、枝條和獸皮搭成的帳子等等,都算是膜結構的品種。從嚴厲的結構受力的界說來說, 真實意義上現代膜結構的出現是在20世紀50年代。
美國的沃爾特伯德為軍方規劃制造的球形充氣雷達罩,1957年為他自己家游泳池罩上規劃的充氣膜;德國修建師佛賴·奧托,1955年、1957年分別為兩屆德國聯邦園藝飽覽會規劃的臨時音樂臺和場館進口挑篷及音樂臺,都是這一時期里程碑式的膜結構修建。
談及現代膜結構很多展示在世人面前并風行于世,就不得不說一下1970年在日本大阪舉辦的萬國飽覽會。本次飽覽會上的美國館是一個空氣支承膜結構。這個修建物的蒙皮采用了先進的復合材料——修建織物。大阪飽覽會之后,作為臨時性修建的美國館雖已撤除,但膜結構的修建技術卻逐步推行應用到永久性的修建上。
隨后,深圳膜結構修建如漫山遍野般在各地出現,比較有代表性的有:1981年的沙特阿拉伯哈吉(Haj)國際航空港;1985年的沙特阿拉伯利雅德(Riyadh)皇家體育場;1992年建成的日本熊本公園體育館以及1993年的美國丹佛國際機場候機大廳等。值得一提的是丹佛國際機場候機大廳屋頂由雙層PTFE膜材構成,中心距離600 mm,以確保大廳內溫暖舒適而且不受飛機噪聲的影響。一起該工程也被看作寒冷區域大型封閉張拉膜結構的成功典范。